CHANGAN SANWANLI

近期《长安三万里》引起全网热议

其中不乏有人惊讶小杜甫的形象观众们很难把那个头顶一撮呆毛还掉了一颗牙活泼好动,抱怨自己写字不漂亮的小小顽童与历史上忧国忧民的诗圣结合起来

长安三万里剧照

杜甫出身于京兆杜氏,是北方的大士族

祖父杜审言是唐代“近体诗”的奠基人之一父亲杜闲曾担任奉天县令母亲则是出身清河崔氏,但生下杜甫不久后就离世了

杜甫幼年时期寄养在姑姑家,姑姑待杜甫极好,视如己出。河南瘟疫盛行,杜甫和姑姑儿子同时染病,姑姑对杜甫无微不至地照顾,更胜于自己的儿子。

最后杜甫病情好转并得以康复,姑姑的儿子却不幸夭折。

杜甫当时年幼,还没有记忆,他既不知道患过这场重病,更不知道姑母是怎样牺牲了自己的儿子,救活了他的生命。

虽然这件事在他生活的开端给他暗暗地涂上了一层悲剧的色彩,但是好在时代是健康、阳光的。

杜甫童年时中国统一已将近百年

农村经济繁荣,交通发达,商业和手工业,甚至简单的机械,都有相应的发展。

人民在这时自然也健壮起来,可以接受更多的外来新鲜事物。

01
『昔有佳人公孙氏,一舞剑器动四方。』

1957年施孝长观公孙大娘弟子舞剑器行舞剑器图轴,成都杜甫草堂博物馆馆藏

杜甫6岁时见到公孙大娘舞“剑器”,在一个六岁儿童的眼目中,四围的观众好像雄厚的山围绕着一片空场。

一个戎装的女子在空场上出现了,四围充满寂静,充满紧张。

待她一起舞便把这紧张的局面冲破,人们好像失去固有的一切,被牵入一个激动的、战斗的、变化莫测的世界里。

七岁,杜甫就写下了歌咏凤凰的诗,他的父亲在杜甫身上,看到了他祖父乃至先祖的风范。

九岁的杜甫就已经擅长书写大字,后来的他在书法方面也有自己独到的见解。

十三四岁的杜甫,所写的文章,所表现出来的文学天赋,足以打动当时的文坛大家,让他可以出入翰墨之场。


02
『林风纤月落,衣露净琴张。』

但杜甫并不是把自己关在房间内“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类型。

在学堂读书的时候,便会为了成熟的梨枣而频频上树采摘。

在盛唐时期,士子们更想去了解辽阔的疆域情况,去结交天下豪俊名流,去体验名山大川的伟丽。

于是十九岁的杜甫,遵循当时的文人风气,决定去远游,去见识更广阔的风景。

在江南,在烟雨中与诗歌相逢;

在越地,体会越王勾践的坚忍

在姑苏,游览虎丘山的剑池;

在金陵,看曾经的帝王气息已无处寻找,燕子飞入寻常百姓的屋檐。

一直游历至二十四岁,杜甫决定返回长安,参加科举考试。

然而他就迎来了人生中的第一次打击——科考失败。

03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失败的滋味并不好受,但好在人生的路还长,对于还年轻的杜甫来说,这样的打击并不算太过沉重。

很快,杜甫便又上路了。

晚年回忆起这段日子,也是称之为“快意八九年”。

名胜古迹、歌楼酒馆,都有他畅快的身影。

登高望远,饮酒写诗,都是他乐于为之的事情。

不仅如此,杜甫还常与友人相伴出猎,射鸟逐兽,纵横山林。

他也曾登临泰山,于绝顶遥望人间阡陌,许下自己的豪情与壮志。

然而,快乐的日子并未持续太久。

杜甫的姑姑因病去世,杜甫前去参加葬礼,大约在其后的几年内,父亲杜闲与继母卢氏相继去世。

杜甫突然只有孤身一人,接受命运的考量。

1959年许士祺望岳图轴,成都杜甫草堂博物馆馆藏
04
『昔者与高李,晚登单父台。』

杜甫在洛阳城内,日子过得不紧不慢。距离上一次参加科考,已近十年时间。

已经过了放纵不羁的年纪,却还是处于迷茫的状态。

就在这时,一个人的出现,点亮了他的生活。

李白比杜甫年长十一岁,从蜀中出发,一路到江南,到长安。

离开长安后,又辗转来到了洛阳。

两人相见恨晚,一同饮酒作诗。

在夏天,两人在洛阳做别,但相约秋日同游两宋。

到了秋天,两人都如期赴约,并且在大梁,他们遇见了同样漫游在此的高适。

至此,“三人小组”正式组建成功。

在花间云下,闹市酒家,常常见到三个对酒高歌的身影。

只是聚散终有时,那年初冬,高适南游楚地,李白前往齐州,杜甫前往北海拜访李邕。

这一别,便是关山无限。他们,再未相逢。

1961年吴光宇昔游图横披,成都杜甫草堂博物馆馆藏


往后的故事,就是大家所熟知的安史之变

杜甫颠沛流离,写下《三吏》《三别》

辗转到成都建了自己的草堂

写下“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成为忧国忧民的“诗圣”

但历史上的每一个人,都曾是鲜衣怒马的少年郎

我们很难凭借书籍上寥寥几段话,去了解他们的一生

当深入了解这段历史,以及人生的经历后

再回过头来阅读当时的作品,以及人物的讲解、历史背景

会有不一样的感悟



作品名: 鄙姓杜,单名一个甫,...
作者ID: 10890524
作者:
活动已结束(1)票
分享: 点击复制作品链接
扫码咨询客服
分享到